在5月19日的“2016三星移动解决方案论坛”上,三星半导体又出新招,10纳米LPDDR4移动DRAM、超高速UFS内置存储器、基于Dual Pixel技术的图像传感器等尖端产品纷纷亮相。
(全球首次推出10纳米级8GB D-RAM,注:10纳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千分之一)
但你知道吗,三十几年前,三星对于发展半导体其实是不看好的。
小星来解释:半导体是指导电性可受控制的材料。我们常用的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中的核心单元都和半导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连。
选择——李健熙坚持半导体的睿智眼光
早在1974年的时候,李健熙就敏锐地察觉到,重化工业迟早会衰落,只有发展半导体三星才能跟紧国际步伐。
但当时韩国国内半导体研发能力极低,国外起步较早的日本半导体垄断了亚洲的半导体市场,集团内部也都是反对声浪:“半导体会拖垮三星!”由于半导体行业前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并且产品寿命周期短,只要稍微晚一拍,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变为废品,一旦开始投资可能要面临连续十几年的亏损,向来谨慎三星创始人李秉喆也认为半导体行业投资高、风险大,不到进入的时候。
李健熙没有获得父亲和集团的支持,但他没有放弃,1974年他个人出资收购韩国半导体50%股份,为了跨越技术壁垒,李健熙先后50多次走访硅谷,努力引进半导体技术和人才,但即便如此仍旧不够,韩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让他一度陷入绝望。
决定——李秉喆大手笔布局半导体
对于儿子李健熙的坚持,李秉喆一直在默默观察。
李秉喆是个谋定而后动的人,他先是仔细观察了日本,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将钢铁、纤维、造船和水泥等重工业调整为半导体、电脑、新材料和光纤等高新产业,日本专家也告诉李秉喆:半导体将主导未来市场、因为精巧轻便的产品是市场的需求。随后他亲自考察了美国相关企业设施,更坚定“越早进入半导体越好,不然就要落伍”的信念。
经过这几年观察考证,年逾古稀的李秉喆决定支持李健熙,他将全资收购的韩国半导体改名三星半导体,请生产家电的负责人帮助李健熙将三星的半导体业务送上正轨,为正式投资半导体铺路。
1983年,李秉喆会长通过传媒向大众宣布了自己投资半导体产业的意向,仅6个月就建成了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量产工厂,开发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64K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是继美国和日本后的第三个开发成功的国家。
此后半导体技术持续发展,1992年率先开发成功64M DRAM,终于在世界上确保了最强的技术实力;1993年如愿以偿地荣登存储器半导体世界第一的宝座。1983年到1994年10年间,半导体集成技术提升了4000倍,半导体产业也成为三星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
机遇——三星半导体的三大转折
1.堆栈式存储拉近距离
1987年是个转折年,这一时期,在4M DRAM的研发上,企业面临两种储存方式的选择——数据从栈槽底部向上堆积的堆栈式存储,数据向下扩展的沟槽式存储,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谁都不能判断哪种技术比较先进。李健熙会长判定堆栈式存储方式可能会更容易,所以决定采用堆栈式存储。
当时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制造商选择了沟槽式存储方式,然而在批量生产时生产效率低下,而李健熙选择的堆栈式存储却迎头赶上,快速拉近与世界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
2.8英寸晶片创新领先
1993年,李健熙决定生产8英寸的晶片。当时半导体晶片国际标准是6英寸,虽说晶圆越大,生产成本就越低,但同时技术超高,难度越大,三星要生产8英寸的晶片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可能达到1万亿韩元,因此反对声浪此起彼伏。
得益于李健熙的果断决策,三星和日本同步研发了16M DRAM,但三星比日本率先投入批量生产,且利用8英寸晶片的技术,生产能力遥遥领先于日本,1993年10月,三星电子在储存器领域跃升到世界第一位。
3.独立自主推进NAND
2001年,日本第一的存储器公司在NAND闪存(可以存储数据的非易失存储器)领域以45%的市场占有率居于首位,三星电子以26%居第二位,未来的发展是和日本合作?还是企业自主研发?李健熙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三星自主推进NAND闪存产业的发展。
“我们应降低前景不明朗的普通DRAM的比重,研发差别化产品,否则将无法确保企业的发展。”
2002年三星NAND Flash位居世界榜首;2006年与2007年分别在世界上率先研制成功50纳米级DRAM和30纳米级NAND,三星电子在存储器领域的占有率超过30%,成为业界的强者。
李健熙对自己商业眼光的坚持,让三星抓住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李秉喆会长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超高密度集成电路量产体系,是他留给三星集团的“伟大遗产”,后来三星电子“几乎所有电器都能生产”的底气,正是得益于这种半导体技术的累计和基础。
(IDC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