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喜欢与否,电子产品将全面革新教育体系。”美国乔治·卢卡斯教育基金会的创办人乔治·卢卡斯一句话点破了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带来的新机遇,而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今年6月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通知(下文统称《规划》),明确指出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转型。
但是,与任何新鲜事物艰难曲折的诞生过程一样,教育信息化转型也遇到很多问题。当下,孩子是否应该接触电子产品,如何摆正孩子与电子产品之间的关系,成为困惑很多家长和老师的难题,也成为教育信息化转型必须面临的问题。
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电子产品让教学更轻松
《规划》指出,目前全国6000万名师生已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产品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教育信息转型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实际上,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产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最初借助复读机、随身听、电子词典等学口语、练听力、记单词,到如今通过电脑、IPad、手机等听名师讲课、作业答疑、与老外对话、与同学互动等,电子产品让学习方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效率越来越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笔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很多公立学校,已经借助电子产品,实现了智能化的网络作业。比如,在北京的一些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借助电子产品,通过一款“一起作业”的软件,进行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检查作业,并及时沟通,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另外,该软件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分析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来的薄弱知识点,定向推送学习内容和测试题目。在采访中,一位家长告诉笔者,孩子通过一起作业,完成作业一般需要15分钟左右,网站还有护眼提醒功能,孩子的作业时长、学习报告家长也能同步了解。另外,这款软件有PC端也有APP端,在电脑和手机上都可以操作,非常方便,孩子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既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推进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成功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儿童使用电子产品
关键是要把握“度”
作为未成年人,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借学习之名玩游戏、近视、不爱运动等等,这引发很多家长的担忧。有些家长甚至断然阻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将孩子与电子产品完全隔离。专家表示,这种非常极端的做法,弊大于利。
实际上,电子产品并不是以上诸多问题的罪魁祸首,以近视为例,台湾儿科联盟调查分析指出,孩子的近视并非单纯是电子产品惹的祸,长时间、过度地使用才是对孩子视网膜最大的伤害。
而早在2012年,台湾儿童联盟就指出,在观看电子产品的时候,家长有效的陪伴、高质量的亲子沟通和妥善的时间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陷入电子产品成瘾的危机中。
无独有偶,在美国儿科学会本月举行的全国会议上,与会专家表示6岁以上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应由孩子和家长一同商定,但也应有节制,家长还应当跟孩子讲清楚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
可见,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一部分的时候,家长、老师,及社会各界都应该正视电子产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将其作为学习和获取资讯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必须远离的“恶魔”。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家长的陪同和引导至关重要,比如陪伴孩子在电脑上一起写作业,与孩子在手机上一起学英语,体验一种新的学习方法等,从而养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而这也与我们一贯提倡的父母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教育专家表示,在面对电子产品以及其他教育工具时,最好的办法是让其成为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让其在合适的范围内,更有创意、更有效地发挥功效。正确看待电子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及时沟通、合理引导,才是正道。
(杨辉)